蒙氏教育心得

楊柳青-自由與紀律

徐曉麗

《吸收性心智》

       何謂吸收性心智?吸收性心智就是幼兒能從周遭環境中不自覺的吸收資訊,並快速地自我消化學習。身為老師的我們在這階段中就應嘗試給幼兒最大的自由去做他所感興趣的事。然而,在這種自由度中,老師也要做好足夠的準備及觀察幼兒,就如文章提及到「老師是環境的管理者,他們要有足夠的誘惑力,設計環境,誘導幼兒」。不久之前,我於數學區中觀察到有一位幼兒正在做銀行遊戲(加法不進位)。他總共用了四天時間連續做這份工作。第一天他做這份工作時,是極為混亂,他很心急想做好工作,但越急越亂,所以老師請他在旁邊看其他幼兒做一次,一邊冷靜自己、一邊觀察同輩;第二天,因為這份工作有其他小朋友正在做,這一次他很自動自覺地坐在一旁觀察同伴工作;第三天,他再次選擇了這份工作,雖然他並未做得很精準,但看得岀他進步了,做教具時也踏實了,沒有了前天的急躁;到了第四天,經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及觀察,他終於成功做對了,然後跳著過來跟我說:「老師,我識做啦!其實都好易啫!」縱使幼兒擁有吸收性心智這種能力,但老師也需觀察幼兒的需要,給予適合他的環境,讓幼兒能充分展現自己。

 

楊柳青

《敏感期》

       從《瞭解孩子》的文章中,知道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中,若對某些事情感興趣時,他們會很熱切、很主動的去接觸、練習那些事情。而且孩子的學習都是興致勃勃,也學得非常好。四歲幼兒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我班幼兒對學習語言感到很大興趣,以下是幾個例子:

 

(一)有一天,一位幼兒突然模仿我說話,其他幼兒便跟著一起模仿起來,全班幼兒都開懷大笑。我因應他們的反應,便多說了一些鼓勵、讚美的說話及生命的話,希望他們學習。觀察所得,有些幼兒在相處時,互相說出了那些正面的說話。

(二)在同樣的時間,又有一位幼兒刻意說一些與我的說話相反的說話,例如:我鼓勵幼兒吃一些不喜歡的食物,說:「唔鍾意食嘅都要嘗試吓㗎!」那位幼兒便說:「唔鍾意食嘅可以唔試㗎!」我不希望幼兒對這方面(語言)的想法有偏差,於是我跟幼兒分享一些簡單的反義詞,幼兒感到很大興趣,學習更多語文知識。

(三)有一位幼兒懂得用德文數數1-10,其他幼兒很感興趣,而且學習得很快。

 

  以上例子反映出蒙氏對敏感期的其中一些發現,《童年之祕》「⋯⋯」文章中指出,不管孩子所學的語言是不是容易學,是很原始的還是高階的,他們都具有對語言的吸收能力和學習意願。而且他們有這樣的能力,並不是天生所賦予的,而是他們不停的探索、嘗試之後獲得後果。看見孩子在敏感期中獲得滿足後的快樂,我的快樂由心而發!

 

  文章指出一個人終其一生所累積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都靠童年時期奠下的基礎。這重要性讓我反思到成人基於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需要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來發展,令他們在敏感期得到滿足,因為這是他們自然的發展法則。

 

劉秀妍

《敏感期》

       在《瞭解孩子》第九章「孩子與成人」,看到幼兒在敏感期中,對有興趣學習的內容,是可以「輕輕鬆鬆、自動自發的練習」。

       我便想起有一位幼兒班的小女孩,她是一個粗心大意的小朋友,如:手持教具時,容易弄跌、喝湯時容易弄髒衣服等。有一次她在日常生活區看見高班學姐做縫的工作時,她目不轉睛地看著學姐工作,之後向老師提出想做此份工作,老師見她如此熱誠,便對她說:「你想做,是要由洞洞板開始,要上下、上下地穿到洞洞板,才可以嘗試讓你用針在卡紙上做縫的工作。」於是,小女孩便很認真地做穿洞洞板的工作。最初當然是有很多錯處,但她很堅持及努力練習,默默地練習,每次完成後都問老師可否做縫的工作,老師解釋給她知道若要拿著針去工作,是要很準確的,所以請她繼續練習。之後,她只是用了三至四次混齡時間練習,老師便請她在卡紙上做縫的工作,她真的能夠準確無誤。完成工作後,她很開心,老師看見她也很為她高興。

      老師看見小女孩在練習穿洞洞板的時候,是不斷在研究繩的方向、繩的規律,她對此練習不但不感到沉悶,而且主動地重複練習,在練習中自己去發現技巧,建立她「縫」的能力,亦印證了文章所說的「輕輕鬆鬆、自動自發的練習」的經驗。